B A C K

蔡志賢系友
東吳商數系第二十二屆(82級)畢業系友
時任:東吳大學生活輔導組組長

 當年(民國78年)大學聯考,第二類組的分數剛好落在這個系,加上離家近,於是選擇了東吳商數系就讀。進了商數系,才發現這是屬於商學院的科系,除了過去學過的理工科目以外,還要學習會計、經濟等課程,所以學期剛開始,也適應了許久的時間,但是由於自己本身是當完兵才回來讀大學的,在課程適應上,會比班上同學來得快,相對之下,無法適應系上課程的同學,有的甚至讀到被退學。在此也建議系上師長或是助教能多去帶領或是教導大一新生,使他們在心態轉換上能夠儘快適應,因為大部分學生來自高中的教育體制,他們若只以過去讀數學理論的心態,將很難適應商數系中,既要讀經濟、又要讀會計的商科生活,而這也正是我目前工作上所努力的目標。像目前在生活輔導組,我計劃下學期開始,由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幫助成績不好的學生作課輔,如此考量是因為以往課堂中,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有限;而同學與同學之間會有較多的討論空間。由於經費有限,會先從僑生開始著手推動,之後再延伸至商數系,使更多學弟妹受益。

 大學生涯中,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英文老師,因為他很會做掩飾。我記得他上課時總是帶著一只「007皮箱」,看教室後面的時候,還會拿望遠鏡看。另外還有國文老師,她曾經在期末考前對我們班同學說:「各位同學,這學期快結束了,你們對我有什麼建議,儘管講,沒關係。」結果我們班有些同學就真的把建議寫給老師,其中有位同學還說:「老師,我高中時對國文還蠻有信心的,結果上完您的課,我對國文就完全沒有信心了。」後來那些有寫建議給老師的,期末成績都沒有過關,人數大概9人,可能也因為這樣,我們班大一期末成績,就有很多人被二一退學了。

 由於自己本身是當完兵才唸大學,對於讀完大學之後並沒有特別的計劃,所以在學時期即參加許多社團(包括:基輔社、系學會,還曾經擔任過系學會的會長),培養往後工作上所需要的人際溝通與領導的能力。民國82年畢業後,東吳的課外組剛好有職缺,於是便進入學校擔任行政職。藉著學校提供職員在職進修的機會,我於工作三年後(民國85年)考上東吳企研所,一邊工作、一邊讀書。當初選擇考企研所是因為考試科目較容易掌握,畢竟大多是以前大學就唸過的科目,加上一樣都在城中校區,就近讀也比較方便。其實讀書對我來說是個機會,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像現在讀到博士班,但是工作上的需要,時間也允許,加上學校鼓勵員工進修,我才會唸到博士班。目前我唸的是師大「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習」博士班,當中有許多學校的學生事務處職員去進修,在這當中,我可以與他們一起討論目前可以推行的學生事務。回想當年決定留在學校服務,也是因為對學生事務充滿興趣,並在照顧學生中找到樂趣,因此第一份工作迄今仍未換過。雖然身邊的同學,有的已經擔任公司重要職位,薪水也大多比我優渥,但是由於我已經找到〝我想要的〞工作了,所以也不會覺得跟他們有差異。「讀書是基本,工作有需要時再回來進修。」一直是我的想法,所以我把大學所學的當作是基礎,有些曾學過的科目也的確有用在我的工作中,例如我目前會接觸到的「教育統計」區塊。後來選擇的研究所、博士班,也都跟我的工作性質有關,並期待在進修當中,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,且在當中尋找出樂趣,這也是我堅持這份工作迄今的不二法門。

 另外,在既要工作、又要讀書的時間壓力下,時間的調配變得更加重要,大學時代的我,在擔任學生會長時期,就曾經對自己做個實驗,發現當我讓自己很忙的時候,便會知道如何去規劃時間處理好每件事情;反而是沒事做的時候,時間都浪費在睡覺上面。因此我便知道:要讓自己懂得管理好時間的方式,就是讓自己變得很忙!這項經驗也幫助我往後在工作中,既能完成手中的工作,也能應付碩、博士班的學業。

 我對工作的看法是:我不會因為某種挫折而離開我的工作,而是取決於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,也就是檢視自己是否用心把自己的實力發揮出來。其實在工作中,挫折是一定有的,端看各人能否秉持「樂在工作」的心態,因此對一個懂得樂在工作的人,工作起來自然就會很有勁。在此建議學弟妹在找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必須要很謹慎,當初我選擇留在東吳也是很謹慎地考慮過,才下定決心的,而且找工作不能抱著「有就好」的心態,如此容易給自己「興趣不合」的藉口而離開工作,造成工作做不長的結果。當我們選擇一個工作進去,就要努力去表現,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放棄,我們的努力一定會被上司看見,加上長久而穩定的想法,最終一定會得到長官的肯定。對一個職場新鮮人來說,常換工作不僅對自己的履歷有負面影響,每每換工作時,也要看別人的臉色,畢竟是人家挑我們!若能等到年資足夠再換工作,到時候我們反而有更多機會去挑選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。因此也要鼓勵學弟妹:工作其實就是這樣,剛開始的工作都是很辛苦的,也沒有一樣工作是輕鬆的,端看我們如何去看待工作。當我們覺得工作是快樂的,做起來自然就覺得很愉快,情緒也會越來越高漲;但是當我們覺得工作令我不快樂,做起來當然會覺得很痛苦。

 我在課外活動組服務的時候,待在一個很累的單位,工作時間長,也必須常與學生互動,而最常遇到的挫折是:很多辛苦籌備或是舉辦的活動,最後都沒有學生來參加,或是辛苦做出來的方案沒有得到長官的肯定,這些都是我工作上挫折感的來源。回想當時擔任學生會會長時也有過類似經驗:做得不好常被指責,做得好的時候卻沒有人鼓勵或稱讚。每當想起學生時代的經驗,我就會覺得工作上的挫折其實也沒有什麼,面對指責的時候也就不會因過於在乎而陷在負面的情緒中了,而且過去的社團經驗,我也學到:當我遇到挫折而跌倒時,在那件事情上面,有哪些經驗是我該去汲取的?這是我從社團到工作上,幫助我適應工作最多的部分。工作的挫折難免,要常常思考工作的本質,就比較不容易一直陷在工作的低潮中。

 我從過去的專員到現在的組長(管理者)身分,心態上的轉變是必須的,過去是專員的身分,工作上只要做好本分即可,責任也大多是長官幫忙承擔;現在擔任組長以後,成為一個領導者,可能也是因為工作歷練到達一個階段,加上過去參加社團時,也擔任過領導者的緣故,在剛接組長時,就沒有過多的憂慮與擔心。不過,從一個專員到組長,我發現到一個很大的不同點:說話的謹慎度不同!從前在課外組,由於同事之間是搞創意的,做事情也不需要過於機警;可是自從當了組長,思考的層面變得比較廣,講話也必須謹慎許多,因為要考慮到自己的組員處境,這是過去做專員時,不曾遇到的。而且目前我的組員大多比我年長,很多時候,我會用彼此商議的方式共同想出一個合適的決策,而不是由我獨自思考決策,畢竟他們的工作經驗比我豐富,而他們身上也有許多寶貴的意見提供我做決策時的參考,因此,在管理上,我也會格外尊重他們,只是,組長與組員的層級畢竟不同,公務上還是有必須遵守的倫理。

 「社團生活」是我最後仍然要鼓勵學弟妹多接觸的部分,雖然系上的課業繁重,但是參與社團、加入幹部,可以讓自己提早適應畢業後的社會。人家常說:「社團其實是社會的縮影」。在出社會以前,若能先接觸社團活動,累積與人相處、溝通、協調的能力,對將來在社會上的工作會很有幫助!而且在學校社團裡面,因為彼此沒有利益關係,可以在人際關係上磨練更多,而這樣的經驗會使我們於工作中遇到人際壓力時,較不容易退縮。所以,大學生若能有固定的社團生活,對往後的工作適應能力也會比較強,這也就是不同的人面對相同工作時,有人做得長、有人做得短的原因。此外,培養自己的國際觀也是很重要的,透過出國旅遊或是遊學、留學,看事情的層面會比較廣,而且世界那麼大,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跟沒出過國的人就是不一樣,加上所接觸的文化不同,價值觀也會因此而不同,出國對我們來說,也許在知識性的層面增加不多,但是在文化上的體驗卻是豐富的。還有就是要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,畢竟除了教科書上的知識以外,還有許多知識的養成需要藉課外書來補充,久而久之,便會成為內化在心裡的常識。
  最後,分享我的座右銘給各位學弟妹:「樂觀進取、輕鬆看人生」。